第五代时间管理:从规划实践到内在省思
2018-12-04 16:56
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近期暂无评论哦,赶紧抢沙发吧!~
行政大咖推荐
彼得杜鲁克在《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里面提到,时间是最稀少的资源,除非能管理好时间,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以2018年的购物狂欢节数字为例,经过双十一全方位的宣传与打造,商务部最后发布的数字,当天全国网路交易额是突破了3千亿。也就是每秒钟可以成交347.22亿。如果我们有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在前,就可以用这个中国人的消费记录来创造历史。时间果然就是金钱。问题是,如何可以积聚这样的「能量」来给个人创造奇迹?
时间分配黄金定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建筑及都市研究所的李博恩斯教授,在1994年出版了一本Busy Bodies(忙碌症候群),书中提到一个「时间分配黄金定律」。作者问了三个很典型的现代社会问题是:第一,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忙?第二,以时间为竞争基础,哪些产品会此消彼长?第三,忙碌到底为我们带来什么?
工资带来了两个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工资提高,购买力提高。二是价格效应,工资提高促使我们增加了工作时间。也就是,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增加工作时间来赚更多钱;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减少工作时间来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时间分配黄金定律」就是:如何把时间花在时间满意比最大的活动上。举例来说,全美家庭养猫的比养狗的多出两百万只,因为猫不用遛, 可以减少时间,但同样有宠物的乐趣。日常生活中,时间效率越来越高的正时间效率(Time Plus)活动,会挤掉时间效率不高的负时间效率(Time Minus)活动。比方,文史哲学这些花时间阅读的书籍,将逐渐没落。还有,晚餐将逐渐被便携式的、简易型的食物所取代。
作者认为,我们正在把今天的利益,折算成为明天的利益。这是经济学家所谓的「贴现率」,也就是把未来的时间变为现在。例如高科技产品,可能更方便但是也可能消耗更多资源,产生更多科技垃圾,使得地球环境恶化,带来新型态的疾病与可怕的武器。这也同时改变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造成了社会价值的沦丧,家庭生活的疏离,照顾老弱的责任感日益泯灭,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逐渐消失。这样的未来世界,真的会更好吗?
对于「时间分配黄金定律」我个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算法,称之为「第五代时间管理:从规划实践到内在省思」。这是依照每个人在世上活着的寿命,以及所可能担当的职务而设计的。所谓「第五代时间管理」是指一个人会因为自身的年龄与职务,逐渐从第一代的时间管理经验逐渐伸展到第五代;也就是从第一个阶段,逐渐蜕化到第五代。不过,也许有许多人只完成了第四代,这辈子无缘进入最高层的第五代。
第一代时间管理
假定每个人在学校毕业之后进入职场,这时候大致是22-27岁,担任的是单位里的基层工作,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代时间管理」或者「第一阶段时间管理」或者是「工具方法的时间管理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在岗位上更为有效快速的完成任务。所需要注意的是熟练工具,还有学会记录备忘。具体而言就是学习应用:
一、即报事贴(Post-it):自从美国3M公司在1968年发明了这款办公桌上不可或缺的小玩意,就彻底改变了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即报事贴原来是科学家Spencer Silver想要发明的一种黏贴剂,后来遇见他的同事Art Fry才真正发扬光大并且沿用至今。原来,Art Fry每次在教会诗班唱歌的时候,总会在要唱的那一页夹上一个书签,但是很容易掉落,于是想到Spencer Silver是否可以发明一种撕下来又可以贴回去的小工具,自此就有了「报事贴便条纸」Post-it® Notes are Recyclable。
上班族进入办公室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应用这种报事贴便条纸。它有两种功能,第一种功能是颜色管理,比方最普通的贴纸会分为3-4种颜色, 红色是第一优先,橘色是第二优先,黄色是第三优先,绿色是第四优先。在工作桌面上的任何大小事情,都可以随时用小贴纸记下来,等到这件任务完成就丢掉或着移到日历簿里面,以便回顾。第二种功能是记录传阅。有一种较大的便利贴纸,上面有横线可以写下记录或心得,无论贴在皮包、张贴在告示栏、电脑屏幕的一边或者开车时候的方向盘上,都可以得心应手的随时记录想法和事件,并且在之后传递给相关的人知道。
基层工作每天都有巨量的任务,琐碎而频繁的电话,有大有小的事情,很容易忘记或处理不完。这时候就需要手边随时都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暂时先记下来,按照颜色区分哪些是急的,哪些是不急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那些不急的,拖久了就变成急的;那些貌似不重要的,或许在领导眼中是重要的。如果从一开始工作的第一天,甚至在学校教育的起始,就养成用便利贴的好习惯,一个人的时间管理就会有个非常清晰的概念,不至于到后来做任何事情都手忙脚乱。这就是善用工具的第一步。
二、代办事项列表(To Do List):每天都会有该做的事,有一些是今天会做完,有一些是今天没有做完的,我们用一张清单来看清楚,这张单子就是「代办事项列表」(To Do List)。传统的方法,可以用一张白纸,分两边记录。也就是一边写下今天该做的事情有哪些?另一边写下今天还没有完成留到明天要继续完成的。或者是,用第一张纸,写下尚未完成的所有工作。第二张纸,把这第一张纸排好优先顺序。第三张纸,按照排好的优先顺序抄在上面。当然,无论是该完成或明天继续完成的,都要按照优先级的概念,把最急最重要的写在最上面,也就是自己登录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哪些明天是第一优先要解决它。假使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我们有了各种手帐清单的APP或电脑软件可以下载运用;或者自己用Excel的表单来设计一份自己可以使用的To Do List也行。
有的人一定会想,不会吧,已经忙的不可开交,还能搞这些,太理论。其实不然,就像驾驶飞机必须要依照操作手册起飞降落,基层工作者从起始就应该按表操课练基本功,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记忆与判断工作。那就会像是救火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后焦头烂额,什么事也没做好。特别是文职工作与后勤人员,最不擅长系统化的思维和科学工作方法,造成自己没有成就感,还经常挨骂。
三、擅用桌面:桌面也有两层解释。第一是电脑的桌面。这是把暂时要用的档案贮存的良好设计。只可惜,多半的人都把暂时变成了永恒,从来不整理。从一个人的身边走过,如果看到这人的桌面爬满了各种档案夹,连自己找资料都很困难,那千万不要把这个人提拔当干部。因为他自我管理的能力都有问题,还能带团队吗?肯定是一团糟。第二是实际办公桌的桌面。有许多科技公司,员工只有一个很小的桌面或者上班是移动式的办工桌,这就能考验员工的整理能力, 他们不可能把累赘的东西都带到办公室。相反的,许多传统产业或是公务单位的办公桌,一个比一个大,这就说明他们肯定没有多么高的效率。时间=空间=成本。一个人空间越大,时间越多,往往效率越差。简单的说,如果只有一居室你也能过的简单朴素舒适;一旦有了五居室,你的家可能只是一个贮藏室或家具行。
四、档案管理: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了无数多的档案需要看,需要管理。比方说,最简单的个人名片管理、书信往来、人情往来,更不用说报纸、杂志、书籍、衣物。任何物件只要产生,就是档案,都需要管理。原因是,任何东西都有期限。化妆品的期限是三年;蔬菜水果的期限是三天。服装如果是时尚的,期限只有一年。我们只要有一种东西,就要想到这样东西必须保持多久?一年,三年,五年还是永久。有了这种概念,档案的分类整理就比较容易。档案管理简单的说,是无论谁都能找的到,找到的东西是最新的资料,而不是很久以前过时的东西。整理档案需要用很多类别的工具,例如档案夹,档案柜,可移动的抽屉。如果是电子档案,当然是分类清楚的资料夹。档案的名称必须一目了然,目视就可以找到你要的资料。
五、自创工具:有许多手头要应用的工具是得自己发明或创造的。例如,电话留言条,有人会设计非常实用的留言条,上面把5W2H记录的清清楚楚。5W是指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什么事)、Why(为什么)、Who(什么人),而2H则是指How(怎么做)、How much(多少钱)。这样的留言条非常受主管欢迎,他们可以直接用笔在上面回答,或者批示后直接发给下属。也有人会发明会议检查表,在一张纸上,记清楚开会的时间、地点、人数、议题、是否供餐等等,并且编号。这样可以直接把一年的各种经手的会议记要直接写下来,一方面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一方面自己可以检查会议过程中哪些预备事项可能会挂一漏万。出差行程表也很类似,必须常备在身边,只要出差就拿出来逐项检查,看看那样东西忘了带?
六、KISS理论:所谓KISS理论是指Keep It Simple & Short.特别是在电话管理的过程中,无需长篇大论,越简要越好。沟通如果透过电话,本身就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因为电话没有记录,没有法律根据。电话看不见对方,容易产生误会。所以透过电话,只能解决十万火急的任务。其他公务,应该尽量透过微信、邮件和文书处理。现代人适得其反,由于手机很便宜又方便,许多人整天抱着电话不放,这样的人只能在基层发展,无法轻薄短小的上班族,终究难成气候。KISS理论也同样应用在会议管理,无论是主席或报告人,都应以简短说重点为主,会议时间要极为简短,人数也要越少越好,才可能有效率。
七、时间设置:现在的手机都有一种日历表的设置,可以在任务来临前十分钟就通知你:时间快到了。同样的,如果你的手机可以设置不同的铃声,那么无论是有电话来,微信或短信,可能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这是哪个人或哪种媒体信息在找你。对一些次要的人或信息,应该用静音或者稍后回复的功能取代直接呼唤你,更不要用极大的音乐吵闹自己与四周的人。有些更有效率的人,手表时间都会提早十分钟,也就是这种人任何事情都会比别人早十分钟做完,运用这样的理念,相信想失败都很难。
八、番茄工作法:最近很多企业都推行番茄工作法,简单的说就是:每25分钟休息5分钟;第四个25分钟休息15分钟。这种方法在不受干扰的工作环境下进行是非常好的,有利于疏解压力,血液循环,视力恢复等等;但是,对于身不由己的职场工作者,可能会有一定的阻碍。因为工作会有一定的段落,比方你在会议中,或者写一个报告或计划,思绪正在运转,看到25分钟就要中止,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一种很有名的GTD软件(Get Things Done)也是相同的道理,必须熟悉如何收集(Get), 把事情做好(Things)、然后回顾(Done)。起初入职的上班族可以尝试运用这些工具软件,一旦熟悉成为习惯,对自己日后的工作能力可以提升不少。
第二代时间管理
进入职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候大致是28-32岁,开始担任单位的骨干,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代时间管理」或者「第二阶段时间管理」或者是「日历表的时间管理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彻底的完成目标。所需要注意的是善用计划、方法与配置。从原有的打杂打仗,可能需要参加各种会议和项目,这就剥夺了很多时间给别人,称之为不自主时间增多。这个阶段的上班族会有很多心理的纠结,开始产生压力,并且会转换岗位。于是应该学习的会更多在于规划时间:
一、善用日历本与计划簿:日历本看来无用,因为时间都成了别人的,记下来有何用?那就打错特错。规划是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日历本是把已经被确定一定要做的事情记下来。好的日历本上面还有备忘,可以把要点或地点都写清楚,在事情发生以前再回顾一下,需要什么资源?计划簿也是一样的道理,例如许多外资企业都会要求员工填写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和季报表,用意就是要有计划和回顾的概念。
二、区分自主时间和非自主时间:自主时间大家都了解,但非自主时间是指意外时间,例如交通时间是非自主时间。在第二代时间管理的阶段,自主时间越来越少,所以要在短暂的空隙里争取最大的效能,就会渐渐不浪费时间、珍惜时间。这时候运用科技化的工具变得极为重要,APP和各种软件,凡是可以帮助你做事更有效率的,都要全部用上。比方购物、外卖、搜素地图、快递、交通,任何可以缩短时间的工具都是这时候学到的。
三、避免干扰:由于自主时间很零散短暂,这些时间必须尽量避免他人干扰。善用碎片时间成为关键。可以设定一段时间完全不被干扰最好,否则就直接告诉他人某个时间不要找你。把自己完全开放给别人,有时候是一种致命的错误。那会阻扰你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所以要渐渐学会拒绝的艺术。有些灰色区域的任务,可以不做或大家轮流做的,最好及早制定一个规律。
四、留白的艺术:时间不是物件,也没有弹性。时间不可回复也不可取代,所以在安排约会的时程上,不能过于硬着陆;也就是在一件任务和另一件之间,必须保留弹性。例如,告诉别人,五分钟以后楼下见,一定有一个人先到,一个人后到。这是因为行动的时间是五分钟,但是过程时间往往没有办法计算的很精确。时间本身有递延效果,计算很难非常精确。所以人们才会常说,大事要慢,小事要快。在预订时间的过程中要有缓冲区,否则就会事事都迟延。
五、善用时间:上午思考、下午开会、中午人际交往沟通、晚上充分休息。
六、不堆积:尽量今日事、今日毕。不要让事情都堆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著名的管理学猴子理论。
七、上瘾坏习惯:毛姆说,好习惯难以养成,坏习惯比比皆是。想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很不容易,例如不拖拉,不迟到早退,可是坏习惯一旦养成就拽不掉,例如喜欢乱猜,不愿意找有经验的问答案,都是阻碍时间的坏毛病。尤其是网络时代,明明对面这个人就知道该怎么办,张口问一句就可以,偏偏就要上网自己搜,还不一定是金科玉律。
八、PDCA法:任何事情到手都用Plan(计划)、Do(做)、Check(检查)、Action(行动)四个步骤去完成。这其中以Check(检查)最关键。
第三代时间管理
进入职场的第三个阶段,这时候大致是33-37岁,开始担任单位的中高阶层工作,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三代时间管理」或者「第三阶段时间管理」或者是「优先级的时间管理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寻思怎样的目标对自己有利。所需要注意的是优先顺序与聪明选择。这个阶段是你原来都计划的很完美,但是同一个时间必须要做很多事情,打乱了你自己的节奏,于是往往身不由己之外,连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都搞不清楚。也就是西方管理学者所说的「致命的三中」- 中阶、中年、中产。这时候就是要认清楚80/20法则与帕金森定律。
所谓80/20法则是指任何事情百分之80的价值,来自百分之20的因子。80%是琐碎的多数,20%是重要的少数。例如,80%的顾客会选餐厅里20%的菜。80%的网民会看20%的网络媒体。因此,任何事物可以分为
第一优先,占5%,重要又紧急的,不可回溯的,无可替代的,意外的,无法变更、迫在眉睫的事务。
第二优先,占15%,重要不紧急的,人际关系、顾客维系、市场调查、培训学习、研究发展等事务,或可以挽回却需要很大代价的事情。
第三优先,占50%,紧急不重要的,多半是经常性事务,例如,例行性会议,电话、文书往来,赶紧做否则要过期。
第四优先,占30%,不紧急也不重要,多半是例行性任务,例如,邮差来送信是例行性;快递来送件就是经常性。
帕金森定律,是一本很重要的理论。不过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说,任何一件事都会有期限。工作任务会被延申,以便填满可以用的时间。这与上面所说的富兰克林时间就是金钱的理论很相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给工作限定一个时间点,那件工作就会被拖到最后的时限为止。举例来说,如果我告诉学生,十月底要交报告,多数人一定会快到月底才开始紧张。而这个报告其实三天就可以完全做好。
第三代时间管理是最难过关的时刻。在这个阶段,可以想想如何做最明智的决定,也就是用脑不用手的阶段。首先,
一、只要完善、不要完美: 破除完美主义的迷思。天下不只你是大神,你并不是无可取代。只有自己选择的最好,才不会拖累他人。所以,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后顾之忧。要有顾全大局的胸怀。有时候吃亏就是占便宜。学习最佳的取舍条件。要有耐心聆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知道虽不满意但可接受。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二、善用碎片时间:学问知识都是累积的,每日一读、每日一写,都可以用碎片时间完成。李嘉诚年轻的时候当茶房,利用到厨房换茶壶的片刻,把一个英文单字写在手掌心里面,利用每次倒茶的霎那,记住那个单字,就是一个例子。等车、等人、等红灯、等吃饭,日常其实有很多时间是碎片,可以运用的人就可以得着益处。甚至利用碎片时间来祷告,都是很好的习惯。
三、点评自己的能力: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要给自己一段清醒的时间来回顾自己到底哪里对?哪里错?是非对错往往自己最明白。错了要警醒,对了要给自己掌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第四代时间管理
迈入第四代时间管理,这时候大致是38-42岁,应该是企业的高管和单位的高干了。我们可以称之为「第四代时间管理」或者「第四阶段时间管理」或者是「平衡生活的时间管理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所需要学习的是断舍离,也就是知道任何事情都会有得有失。地位越高就要越谦逊,而不是多取多得。可以关注的重点在:
一、充分掌握人脉:年纪越大,才会感觉交个好朋友不容易。人脉就是金脉。如果能有计划的交往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非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可以得到最珍贵的友谊以及第一手的信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是「宅」也就是容易被网络洗脑,看不到真实的社会。有人脉,才是真正的朋友圈。
二、建立高效团队:运用组织的力量,往往比领导魅力更重要。找到好的伙伴,剔除不良的坏枝叶,就像耶稣说的,那大树长成,有了不好的就砍掉,即使是一个眼睛作恶,也要挖出来丢掉。
三、创新思维:坚决认定每天都有新的版本。我写日记45年,每天都有一个栏目是「今日自学」,晚上写日记一定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今天学了些什么?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也就容易掉入自己的旧卧槽。如果你是这样,跟从你的人没办法进步,他们学不到东西,就只会敷衍了事。
四、营销自我:这个阶段更应该把自己贴出去。一个人在38-42岁,是工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期,会有很大的纠结与冲突。如果不能把自己的亮点发布,也许在职场的大风大浪中就会被排挤。适当的让自己网红一下,是个好主意。扩大视野,站在高处。开始修炼下一个境界。
第五代时间管理
进入第五代时间管理,这时候大致是43-47岁,应该是职业生涯的最高层。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五代时间管理」或者「第五阶段时间管理」或者是「静观自得的时间管理阶段」;这时候可以说是诸法皆空,自由自在的阶段。要做的是如何让别人和你一样,回归自然,过着平衡自在的生活。这时候的你,已经不需要什么工具和方法,一切自在我心。可以谈笑用兵。可以随着内心深层的指引走天路。想不通的事情会归回原点思考。箴言里面说:他右手有长寿,左手有富贵,他的道是安乐,他的路全是平安。身处最高层的人,得享天道福佑。身心自在。天人合一。不受外力干扰,不容易心动,自有定见。思想到达一定的高度,可以心想事成。这时,享受的不单单是工作任务,更是你的生命。时间因此不只是寿命或钟表而已,是每一刻都活出自我,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