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读者,老许又来啦。最近和朋友聊天,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行政做服务,基本的理念是花资源买满意度,还是作为投资提升自己呢?我和朋友都觉得做服务最终的目的是提升自己,但中间的逻辑关系的确有点绕,为了帮自己整理思路,就想着写点文字来梳理一下,文字有点乱的话,还请各位读者见谅了。
一、我们是在花资源买满意度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
过去行政人做服务,很大概率不是做个人品牌,大部分的工作是为了员工满意度而做服务。尤其是在做现场服务的时候,我听一位资深的行政人说过句名言,大致意思:“我支付的服务费有一半浪费了,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做过行政人效测算或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伙伴,听到这句话,可能会有同感。对啊,我花钱买服务,但是接受我提供的服务的“客户”(这里的客户指的是员工、访客等接受行政服务的人),又不会都认可我的服务,我这部分花钱买的服务费可不就浪费了吗?
所以,一直以来如何提高人效和提交绩效的benchmark,就变成了不断提高服务的精准度或者说共性之上的个性化,把浪费的那一半资源找出来,把资源花在刀刃上,这就是所谓的精准投放。这个道理无论和谁说,都会说,嗯,你说得很对吧。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去饭店吃饭,如果吃到难吃的菜,下次肯定不会再点了,省下的钱买肯德基都不错。
但这里有个心理上的假设,上面用的所有的思路都是交易的心态,消费的心态,来指引提供服务的问题。在交易或消费心态的指引下,花钱买服务,核心就是发钱买用户的满意度。这么做,非常正常,非常合规。但如果将提供服务的基础仅仅定义为交易和消费,那长期来看,对职业发展不是的有利了。
如果现在有一家做现场服务外包的供应商跟你说:“我的服务业内著名,口碑好,服务佳,标准高,你和我签合同,我不浪费你的预算。你采购我的现场服务,客户没点赞的,我不收费,甚至,他使用你采购的服务的,我都不收你费。只有当客户实实在在为你的服务点赞,提升了行政的满意度了,你再给我结算费用,如何?”
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啊,天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有啊。现在市面上很多的FM公司或者现场服务外包公司的ppt和介绍就是这么做的。
天上真的掉馅饼了么?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这样的精准服务,你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呢?供应商要多大的利润才能覆盖所有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呢?这样的一笔交易,你愿意花多少钱呢?15/㎡还是25/㎡?如果有人说,我能确保你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变成提升的满意度,那你会愿意花大价钱来找这家供应商做么?如果说这句话的是行业内的标杆企业,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呢?你会愿意么?那既然有这样的供应商存在了,行政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你看,这种博弈到了最后,局面很清楚:行政的价值就等同于中介了。行政人很可能就是在为这家供应商打工。这个不是极端的情况,四大行的现场服务外包服务,其实已经能做到高标准,共性化与个性化服务并重,ROI极高的地步了。
那为什么是这样呢?
对于服务行业来说,谁创造价值,谁分配利益。
用户不是自己创造的,是你所在的平台/公司安排给你的,作为提供服务的内部供应商来说,我们在争取用户上,一点都不用费劲,甚至连获客风险都没有,那你行政凭什么来成为最大的赢家呢?你可能会说,不是啊,我提供的行政产品和服务很好啊,凭什么不能成为赢家呢?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很好,怎么不能自己吸引来用户呢?你要去买服务呢?如果你大多数产品与服务都是买服务买来的,你拿什么证明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好呢?
说道这里,笔者可以说,如果是用消费或交易的心态,来理解行政服务品牌的建设,这是有内在矛盾的。你花钱买,越有效,服务资源就越贵,最后反而像饮鸩止渴一样,把行政自己的竞争力和未来都买掉了。不知道各位看官时候能理解我的说法呢?
二、如何转换思考维度,将提供产品和服务变成提升自己?
那该怎么办呢?难道服务不外包了?品质不提升了?不是,这是就要提到一个概念,营销学上面叫“品牌资产”这个概念了。
我们换个维度来思考,我们提供的所有的行政产品或服务,找的所有的供应商,本质上不是在买用户的满意度,先不要谈什么性价比或ROI,本质上你是在往一个客户的认知账户里存钱。
这个账户,说小了是你行政部对外的一个符号。往大了说,就是客户对你的认知。
比如,你在公司的净水器的显著位置张贴了更换及清洗的记录表(样式美化过得)。贴了一个月,一看,好像关于净水器水质的投诉数据没有什么下降,就撤了。这就是在用消费的心态买用户,一看没有用,你只好承认这次消费失败。花掉的资源(精力、人力资源、制作费用等)也就白白扔掉了。
但是如果你不管什么投诉数据,坚持把这个记录表更新上一年甚至两年呢?那过来倒水的员工,对行政关心水质,会定时进行更换及清洗这件事情多少就有印象。
时间越长,印象越深,不仅有印象,甚至是好印象,行政一直靠谱地在做这件琐碎但是关系我们健康的事情。
这就是投资,花掉的资源,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储在行政符号和客户认知里了。
当然你别有一个误解,积累行政符号和客户认知就是不算账,玩命往里傻投。
这其实是有一套具体方法的。
从实操的角度来说,只要你按照服务定位、服务标准化、产品娱乐化运营这一套方法论不断往里投资源,只要你不动不动就搞运营创新,分散客户对你认知,那行政的所有活动,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也包括产品包装、产品设计、风格设计、产品/服务升级,都是在一点一滴地往这个公众认知账户里存储资产。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你的行政部符号这个形象越来越丰满,而你的流量变成免费的了。你的满意度自动就来了。你还用花钱去买满意度么?
笔者在唯品会的时候,其实也是按照这套逻辑在行动。
比如,我给行政部的定位语就是“百分努力换取十分满意”,无论什么需求,一定配合着来,出人出力,行政还主动的给公司各部门的活动提供各类资源,小到人力,礼品、供应商。大到政府资源、外部协调等等。刚开始,因为这种坚持,行政部的满意度猛增,我们迅速成为集团内最受认可的后勤部门。但时间长了后,人总是想要提升的,看着满意度总是在9~9.5之间上下,总是心有不甘,然后各种创新,最后发现,忽视了初心后,反而让行政部走偏了。我们花了大量的资源,但满意度不升反降。最后还是回归初心,继续坚持做一件不增长的事情。
可能会问了,坚持做一件不增长的事情,会有意义么?
有意义。这个意义,不仅在于遵守服务承诺和保持初心上。实际上,你去问员工,记得行政部那个定位语的,估计也没几个。坚持下去的意义在于,我在用自己的劳作,在往一个账户里存钱。这个账户,往小里说,是“行政部”这个部门的符号,往大里说,就是公众对我,对行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认知。
你就想一个场景。某个用户,早年每天倒水都看到净水器那里的记录单。但是后来看烦了,每天他接受的信息也太多了,他就直接忽视。但是,若干时间后(可能是一年可能是两年)之后的某一个机缘巧合,他又偶尔又看到正在更新的记录表。他的心里多少会感慨,这班行政的家伙居然还在坚持更新啊。你说,那个时刻,他对我,是不是会多出一份尊重?对于我们行政部门,会不会多出一份信任?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的投资就成功了。
这和这个满意度涨不涨,投诉率跌不跌,没啥关系。到了某一天,就算我离开了这个部门,离开了这家公司。但我也积累起了一笔可观的个人品牌资产,并未这个部门建立了行政符号。不仅可观,而且独特。因为同样的事情,后来人他多数不会做,模仿他们的做法和方案分简单,但靠时间筑起来的门槛就非常非常高了。
所以,你看,在服务或产品这件事上,你花钱花精力,把它看成是消费,还是投资,结果是迥然不同的。
三、一点启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现在很火的行政人中年职业危机的事情。
很多行政人到了35岁以后,发现自己升不上去了,做的事情也越来越没有独特性,新来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厉害,自己太容易被取代了。有些人就开始天天钻头觅缝,找各种机会了。
笔者的建议是,不如把这些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自己的能力建设上。
机会稍纵即逝,而且别人给你的机会,没准儿反而是陷阱。
而投资个人能力呢,就是积累一个个人资本账户,只会越存越多,虽然可能看起来成效很慢,但是,你永远在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其实时间飞逝,累计起来快得很,收益也很稳定。有了能力之后,其实机会也就来了。我们平时看一个人忙来忙去,都在努力工作,创造价值,但是他背后的心智模式可能是不同的。有的是在和世界做交易,有的就是在给自己做投资。最后的结果不同,其实取决于心智模式的差异。
好了说了这么多,碍于篇幅,就不继续深入探讨了。如果有任何问题,也欢迎留言沟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