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让行政淘汰么?
2018-10-26 15:54
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近期暂无评论哦,赶紧抢沙发吧!~
行政大咖推荐
亲爱的读者,笔者近期读了埃里克·布林约尔松所著的三部曲系列《与机器赛跑》、《第二次机器革命》、《Machine,Platform, Crowd》及张江老师写的《走近2050》这几本书,里面传达的信息,深深震撼了我:“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控制的设备完全可以替代重复的工作或者理性思维主导的工作”。
那这句话要如何理解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
场景1:2017年阿尔法狗击败围棋世界排名第一的何洁
场景2:谷歌新开发的阿尔法狗的进化版—阿尔法元在经过3天的自我学习后,以100比0吊打阿尔法狗。
场景3:2017年九寨沟发生地震,机器人记者只用了25秒就完成了一篇新闻报道
场景4:直接使用语音输入法来输入汉字的人越来越多,语音输入法的文字识别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95%以上
场景5:富士康的工厂内开始使用机器人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次品率,减少人工成本。
场景6:各类自动驾驶技术大行其道,自动驾驶的事故率实际比人工驾驶的百万公里事故率低了。
场景7:京东与唯品会的仓库内大量应用了机器人技术,一个偌大的仓库可以做到无照明运行,为什么呢?因为现场不需要人来挑选,分拣,整理,打包货物了。
场景8:柯达公司在巅峰时期曾雇佣了十四万员工,而这个公司庞大的供应链系统,以及零售和物流公司,更是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然而就在2012年,柯达破产了,同时崛起的是提供照片在线分享服务的 Instagram。创建这个应用的团队仅仅由15人构成,最终它被 Facebook 以10亿美元收购。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想的呢?哪些岗位可能在未来被淘汰呢?让笔者试着来分析一下。
前台:前面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无人前台来代替有人前台了,前台会不会是第一个消失的行政分支呢?
清洁工:基于室内定位的无人清洁设备逐步完善,各类抗污表面涂层在家具上的应用,后续清洁工很可能会逐步缩小规模,大量的工作被机器人取消。
司机:这里的司机不是领导的专车司机哦,而是指公司公共车辆,随着类似专车,滴滴打车企业版的逐步优化,价格的透明化,企业养车不如使用互联网车辆,司机难免会失业。
餐厅人员:随着共享餐厅的兴起,企业不需要在局限于自建餐厅,选择一块场地,外包给共享餐厅,企业内部安排人员兼职监督即可,免去了繁琐的装修、办证,申请水电,干湿垃圾处理等事务。
基础的行政岗位,如助理,专员等负责处理杂务的人员。随着OA系统的进一步优化,行政日常与各部门的内部沟通方式将进一步的简化,减少中间环节,需求直达各分包供应商或处理机构,相关费用及报表也可通过打通财务与行政的系统自动生成。从而极大的减少基础岗位的需求量。
资产管理员:随着RFID,蓝牙定位等技术的普及。资产管理将从静态管理,变成为动态的实时管理,资产进出通过系统均有痕迹可以追查,资产管理员这个岗位也可能成为历史。
资料管理员:现在已经很少有公司有资料管理员了,基本都是兼任了,这个岗位的消失可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吧。
中层的行政岗位:如专员及经理等,这些岗位的设立基础是为了统筹内外部资源,提升沟通效率,在行政服务越发扁平化的将来,类似需要经理发话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少,需求的直接传达,反馈的直接对接,中间层的减少,让中层的行政岗位越发的尴尬,从而免不了取消的命运。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想的呢?前途是否一片悲观呢?感觉除了保安、绿化养护、维修工这些肢体领域的工作外,行政基本没活路了?笔者也是行政,肯定要给自己找条活路出来啊。
那在这场以技术驱动的征途中,什么样的行政人才能避免被淘汰呢。
综合协调的能力:再好的人工智能都只能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工作,只能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比如说,如果谷歌的程序员想让阿尔法狗学习下象棋,他就必须要写一个对应的程序才行。举个简单的例子,公司需要搬迁工位,OK,交给人工智能,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操作,简洁高效。那如果碰到不在系统内预设的突发情况呢?那显然人工智能是不会知道如何处理的,这个时候,经验丰富的行政人员就显得无可取代了。
跨部门工作的能力:现在的就业市场有2种趋势,一种是专才,一种是通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领导们往往是通才,业务和技术都能一把抓。我们不求能和领导们一样的通才,但我们行政日常处理的事务越复杂,越能体现出跨部门工作的能力,具备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要安排个年会,对人工智能来说,按照预设的流程执行肯定没问题的,选酒店,签合同,订餐带,出方案,出流程,选节目,根据大数据安排奖品都可以完美的搞定,那落实到具体的组织人员,现场搭台,彩排之类的。行政人员的作用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无法取代啊。
具备组合创新能力的人:所谓组合创新,就是把已有的几个产品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这可不是一种可以小觑的创新方式,因为随着已有产品数目的增加,可以组合创新出的新产品数量,会爆发性的增长。比如按摩椅,就是按摩器和椅子这两种产品进行组合创新的产物。比如饿了么,就是传统餐饮业与快递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现在处在风头浪尖的互联网+的概念,也是一种组合创新,通过互联网+的概念,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相结合,创造全新的产品和业务。类似物联网及智慧家庭也是一样通过A+B产生了C的组合创新。
能终身学习的人:现在大学毕业等于失业,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现在都用phytom了,学校里面还在教C++。如何紧跟时代的风头,不断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随着教育愈发数字化和信息化,我们可以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从各种大学的公开课到可汗学院,到各种网上的教学视频,只有你不想学,没有你学不到的。
具备平台化意识的人:看前几十年的世界五百强榜单,前十名各种行业齐全,有制造业,有金融业,有技术行业。但看近十年的榜单,前十名基本是互联网行业的企业霸占,美国5家,中国2家,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平台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数字信息的批量复制和传播极其廉价,几乎可以说是零成本复制,这就是数字信息的第二个重要特征。除此之外,对于一种数据资源,分享交流的用户越多,这种资源的价值就会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社交资源。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行政人员,也可以有这样平台化的思路,我们本身无法创造效益,但我们作为一个链接内外各种资源的平台,我们通过快速复制,快速传播的方式将各种资源引入引出,从而实现对员工赋能,对资产赋能,对空间赋能。
适应去中心化的人:在商业中,去中心化会逐步取代核心机构。2017年比特币火爆的背后是区块链技术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可。区块链被誉为新的互联网,因为它是推动产品和服务从核心机构向大众转移的新技术。这种去中心化的应用其实并不是新的现象, Linux和维基百科都是去中心合作的典型,而去中心化具有四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分别是开放,不设置专业门槛,每个人的贡献都可以被审核同时可溯源也可以逆转,建议一个开放的心态,行政不是一家公司不可或缺的部门或机构,行政未来的价值可能就体现在适应企业的去中心化的浪潮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小团体作战,内部孵化等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手段转型或创新,我们行政也需要适应并快速迭代的做好支持工作,而不是习惯于等活,救火。
以上写了这么多,仅仅是笔者的一些浅显想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不妨去购买笔者推荐的几本书看一下,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货。
最后,当年笔者读到《新劳动分工》一书时,还坚信书中提到的“莫拉维克悖论”,即数字劳动力和人类劳动力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计算机可以快速精确地运行各种复杂程序,在这方面更有优势;但人类的大脑更擅长感知外界的海量动态信息,还能实时地在大脑中进行检索和模式识别,在应对自然界复杂的挑战时就更有优势。所以,数字劳动力适合重复的、可以规则化的工作,而人类劳动力则适合那些无法被规则化的任务。话音未落,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原本遥不可及的算法,网络技术在充足算力的支持下飞快的成为了现实。无人驾驶现在已日趋成熟,距离最终代替人类司机,可能就差最后的“临门一脚”了。
笔者坚信,技术改变着世界,也改变了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相关行业的兴衰。就像蒸汽机的出现,淘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带动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汽车的出现淘汰了马车行当那样。Web3.0,智能制造,这一系列的产业和思维革命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财富神话,另一方面则降低了资本对劳动力的依赖,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首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相信机器和劳动力仍然可以彼此互补,此外也要紧跟潮流,积极拥抱这场革命为我们每个人带来的便利,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