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行政资源的分配是否需要“公平”呢?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经济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笔者的理解中,针对不同的资源,比如说享受类资源,行政可以选择对资产的分配不遵循绝对公平的原则,一方面没那么多资源可供分配,另外一方面大锅饭就意味着没动力。
在解释“公平”前,我们先讨论一个概念—“稀缺”,所谓的稀缺,顾名思义就是稀少的意思。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稀缺带来的差异化。比如说:
飞机有头等舱,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头等舱和经济舱花费的时间一样,跨越的距离一样,在达到同样目的的情况下,选择经济舱无疑更加理智。那为什么航空公司还要设置头等舱呢?自然是为了经济利益啦,其中的心理学原理就是通过拉大服务的差异和价格的差异,来人为的制造经济学上的稀缺,从而能自然的将公务舱卖出几倍的经济舱的价格。高铁的商务座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再比如说,现在中国和美国贸易战,不进口美国大豆,一群专家学者在说,中国将会用更高的价格去采购曲线买过来的美国大豆之类的。其实他们是没看清楚,稀缺性将会导致市场自发的平衡动作,大家都知道星巴克一杯咖啡买到30多,其中的咖啡成本可能只有7分钱,还有电视机就这件事情专门报道过,说星巴克剥削广大的咖啡农民,因为这些美国的大公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咖啡,但美国卖给这些咖啡农民的农业器械和肥料之类的特别贵,是不公平的贸易。难道这些咖啡产地没有考虑到过么?根据报道,在20世纪初,实际主要咖啡产地建立过一个类似全球咖啡豆供应联盟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咖啡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0%,按照专家的想法,应该很容易就能提升咖啡的价格。但实际上是,剩下30%产量的农民,看到咖啡价格上涨,然后就去扩大了种植面积,很快就弥补了市场缺口,越南就是这个时候成了咖啡的又一大主要供应地的。最后的结果是,在第二年,这个联盟就解散了,咖啡价格又回来了原来的价格周边。
举了上述2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稀缺来调控价格是一种可以人为控制的行为,同时人为控制稀缺的行为又很容易被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给调控回去。对于现实来看,控制稀缺是否能成功,主要还是看商品/服务的属性是消耗型还是享受型,消耗性很难通过人为控制稀缺来控制价格,但享受型的商品/服务通过有条件的控制稀缺性来尝试控制价格。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笔者赞成适当的稀缺性可以提高公平性,还是老样子来举例子说明:
首先拿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举个例子。有些读者要说了,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增加了阶级固化和分层。这个观点我很认同,很多时候精英阶级的脚底板就是中产阶级的脚底板。大家可以看发达国家的案例,私立学校服务精英阶级,国家向私立学校收取更加多的税收,收取的税收反哺公立学校,从而增加中产阶级接受精英教育及贫民阶级能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对于本身很难获取精英教育及职业教育的人,增加了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谋生的能力,或许更加的公平。
另外就是北京和上海的车牌了,之前上海的车牌是价高者得(现在限制了加价幅度),北京是抽签,有些读者会认为北京的比较公平,抽签么,每个人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抽中了就是100%,抽不中都是0%。上海的拍卖方式是助推车牌价格,让穷人上不起车牌。笔者不这么认为,车牌是一种被政府人为控制的稀缺资源,抽签固然形成了表面上的一碗水端平,实际上却助长了黑市及内部交易,根据相关报告,北京二手车牌的价格已经远高于上海车牌最高峰的时候的价格,如果着急上牌,你也只能花钱去买牌照。抽签这个一碗水端平的政策没有错,但市场通过自己的方法来将稀缺的车牌资源进行再分配。上海这里的拍卖,其实很现实,针对稀缺资源,你可以选择是否花足够的费用来支付,就好像,你觉得值得,你可以买学区房,你觉得不值得,你可以上普通的学校。你觉得值得,你可以买5克拉的钻石戒指,如果你觉得不值得,你可以买碎钻的。市场通过经济行为,自发的调节了稀缺资源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举了这么些例子,亲爱的读者是否有种怪异的感觉,按照笔者的观点,是否一个商品的定价就没有意义了呢?由市场来自行演化价格就可以了呢?其实不是哦,价格的构成很复杂,从边际成本到消费心理,从竞争品对比到纵向比较等。笔者在这里举得例子,仅仅是想让各位亲爱的读者了解一个概念“所谓的稀缺资源,与其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联系,商品/服务的类型导致的需求不同才决定了其价值”
那这个概念对我们行政工作有什么启示呢?
1、 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能正确的指引我们的工作么?
首先我们说个例子来解释在员工满意度中容易发生的“幸存者效应”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在二战中,美国有位空军中尉邀请了一位大学教授来解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面来提升飞机的生存性能,这位大学教授在实际查看了战场回来的几百架飞机,采访了很多的飞行员后,对飞机机身的弹孔分布做了密度分析,就去和空军中尉沟通如何改善,按一般的认知来说,总是飞机上哪里的弹孔密集就加固哪里,但教授的建议是加固弹孔少的位置,为什么呢?弹孔多还能飞回来,证明这个不是关键结构点,弹孔少反而说明一旦中弹,很可能飞机就飞不回来了,教授提供的飞行员访谈也佐证了这一点。最终美国空军采用了这个想法。
那说回员工满意度,日常我们获取员工满意度无外乎是通过访谈法或调查问卷或360调查之类的手法来获取,往往员工满意度都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通过员工满意度的数据,我们将绩效与之挂钩,最终大家心满意足的拿到一个合适的绩效奖金。
但,员工满意度是否能真实的协助我们改善呢?在员工满意度的分析报告中,我们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列出一份详细的改善计划,和上面说的故事一样。往往反馈的越是多的问题,越可能不是导致行政满意度下降的点。我们可能需要适当的关心那些不显眼,但很容易导致黑天鹅事件的情况的发生。
所以,调查问卷,真的能对行政的改善工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么?
2、 享受型的行政资源应集中投放,而不是雨露均沾
亲爱的读者,可能会疑惑,行政还有享受型的资源么?
答案是一定的,比如说各种活动,比如说各种礼品,比如说各种额外的服务资源(类似帮忙搬东西,帮忙收尾,帮忙布场),甚至一些资源,我们也可以人为的设定为稀缺资源,比如说食堂委员会会议中的精美茶点,比如说外部获取的疗养资格,比如说党工委提供的针对公司的福利等等。
这些资源的特点就是:稀缺或可人为的导致稀缺、不属于消费性的商品/服务。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可以调动员工中的舆论,HR的力量,平行部门的支持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食堂委员会会议中的精美茶点,作为食堂的管理人员,往往有这样的困惑,你去征求意见,大家都特别真诚的说好,你不去征求意见,大家一堆特别走心的吐槽。这个时候,成立个员工自治的膳食委员会可以帮到你,那如何吸引委员们参会、签名然后反馈意见呢?精美的茶点无疑是个好办法。一方面利用食物吸引参与的人员,另外一方面,吃人嘴软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说法叫“亏欠感”,人会下意识的要弥补这种亏欠感,就会容易接受你的建议了。同时享受到了稀缺的资源会让人感觉与众不同,感觉更加强的认同感,这样一来,沟通的最大隔阂—认同感也就打破了。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
1、 商品/服务的属性决定了是否可以人为的控制稀缺感
2、 需要关注员工满意度中稀缺的部分
3、 行政通过人为的控制稀缺感,可以让被服务者产生亏欠感,认同感。从而有利于日常工作的开展。
如果感兴趣的,还请关注老许的博客哦,期待下一次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