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服务分类及思维改变初探
2018-10-26 15:54
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近期暂无评论哦,赶紧抢沙发吧!~
行政大咖推荐
亲爱的读者,近期有同行问我了我2个问题。
1、是我们行政日常主要的工作有哪些?
2、是看了这么多大咖的文章,想想都很有道理,真的想改变自己却很难,那要如何改变呢?
我想了一下,写个东西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可能能表达的更加清晰一下。
首先是行政是提供什么服务的?
提供什么服务决定着你日常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从笔者的经验看,行政的服务可为分为三种:
第一种,需要行政去满足的服务,这个服务对应的是日常事务性工作。
第二种,需要行政去“迎合”的服务,这个服务对应的是项目化的工作。
第三种,需要行政和其他部门共同创造的服务。这个服务对应的是提升幸福感的工作。
从这些分类中,笔者感觉也对应了行政发展的几个阶段,从主管及以下的执行,到经理的沟通,最后到高级经理及总监的全盘考虑,为其他部门创造幸福感的进阶。
接下来,我们就这三种服务来简单进行一下梳理吧。
首先是需要行政去满足的服务,这样的服务很多,通俗的说,可以视作为现场服务类或后勤支持雷工作,无论是保安、保洁、清洁、绿化、合同、付款、供应商管理、档案管理、班车、食堂、车辆管理等等,都可以归类为需要行政去满足的服务,这些服务的特点就是,是:行政工作范围内的工作,满足公司伙伴基本需求的工作,保证办公室环境正常运转的工作,要花行政部费用的工作。
通过这些需要行政去满足的服务,行政人可以在企业内能树立基本的定位,积累人脉,但无法给到你竞争和发展,很多行政人其实就迷失在了这些需要行政去满足的工作中不可自拔,一旦脱离开,就觉得自己没有了核心竞争力。在笔者看来,需要行政去满足的服务,是为你的发展打下人脉基础,建立初步互信,从而让你有机会去做一些需要行政去“迎合”的服务。
其次就是进阶版本的:需要行政去“迎合”的工作,这里的“迎合”不是贬义词,是一种积极争取的态度,有机会一定要抓住,
有时候,会有读者问,机会来到后,我是先抓住,还是先考虑一下呢?笔者的经验是,不要主动拒绝。这样主动权就在你的手上,而且如果你决定将机会给别人的时候,你带给别人的印象也往往是正面的。
做项目对于一个行政人来说,可以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飞跃了。需要行政去满足的服务,体现的是你的执行力,做项目体现的就是你的协调能力、快速学习及事项落地的能力了。为了应对项目,你需要学习项目管理,理清重点,梳理节点,协调资源,沟通人际,以结果为导向推动各项事务,最终将项目落成。这样的书籍在各类行政公众号上非常多,大家都可以去参考一下。
通过项目,如果你能学习到全盘思考的能力,并能学到一定的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的话,那恭喜你,你距离经理已经不遥远了。下一步,你需要招聘人员和亲手开除人员,或者说是优化组织架构也可以。这样你就成功上了三垒。
最后,就是提升满足感的工作了,这个工作需要行政部和其他部门共同去创造。笔者非常推崇Admin BP的概念,行政部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只有紧密贴近需求部门,才能了解他们真实的待办任务,而不是永远好好好,结果各种不满意或不合适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拿笔者的经验举例。笔者所在的公司和星巴克有签订保底条款,每个月都会产生一笔保底费用,之前经办部门都会直接买星享卡处理,笔者在与需求部门沟通时了解到,他们其实不需要星享卡,他们缺少部门活动经费。但是经办部门不知道如何做,也不愿意做。笔者介入后,通过与星巴克的沟通,在不签订补充协议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星巴克店长及区经理,每月支付保底款后,我们可以在星巴克月盘点前,每周可以使用2次保底款购买咖啡及点心,从而让需求部门有了额外的经费进行部门活动及互动。
从这个例子上,就是通过行政部与其他部门共同创造满足感的具体案例了。
在这里,笔者仅仅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了粗浅的分类,不一定适合于每位读者,笔者仅希望通过分享经验和总结,能为各位亲爱的读者带去一丝助益。
下面我们说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你知道了路径,你知道了道理,但你就是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那要怎么办?
笔者的观点是,这个社会要么你改变自己适应不同的挑战,要么沉沦下去,过了35岁之后,职业生涯就开始走下坡路。那笔者就借用罗伯特·凯根的理念来说明如何才能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最难改变的是自己,笔者接触的很多人,都认为改变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做跟我们想要改变的行为相反的事就可以了,比如说:
• 如果我们拖延,那就想办法勤快一些;
• 如果我们迟到,就起得早点;
如果我们做不到,那就是意志力不足,或者方法不对。其实,从心理舒适区的角度来看,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有时候,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方法,而是因为你已经发展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适应机制,而改变却要求你放弃这套适应机制,去用另一套适应机制。
笔者在这里推荐一个罗伯特·凯根发明的被称为四栏表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了解阻止你改变的根本原因,从而让你有机会更好的改变。
凯根认为,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为了了解心理免疫系统是怎么阻止人改变的,他发明了四栏表。
这张表分成四个步骤:
1. 你的改变目标;
2. 你正在做的跟改变相反的行为;
3. 这些相反的行为背后的好处;
4. 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
举个笔者的例子,笔者以前想法挺多,但总是习惯去附和,话到嘴边也不知道如何说,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关心我的意见了。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鼓励自己多发言,但效果不大,于是我请朋友帮我一起用四栏表进行了一下分析。
第一栏:我的改变目标。
一开始,我列了很多目标,比如希望自己更开心;希望自己能多点创意;希望自己工资翻倍。但这些目标这都不是心理免疫系统能识别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心是情绪目标,更有创意是能力目标,挣更多钱是结果性目标。
凯根的理论认为,心理免疫系统的目标,是必须用行为来标识的。所以最终我写下的目标是:我要自信地表达自己。这里的表达,就是一种行为。
第二栏:你正在做的跟改变相反的行为。
比如:
• 我习惯等别人先发言,然后跟着点头说“对对对”;
• 如果我不认同别人的意见,也不会直说,而会选择沉默;
• 不太敢大声说话,所以我的意见经常被忽视。
这些都是跟目标相反的行为。我的目标不是更自信地发言么?为什么我还要选择这些行为呢?通过分析,这些行为能当时的我带来了隐秘的好处。
如果亲爱的读者想了解好处具体是什么的话,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不这样做,你所担心将会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我自问:“你觉得,如果你选择不附和别人,而是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会是什么?”
我回答是:“我担心是,如果我说出不同的意见,别人会对我有想法,我可能会被孤立。如果我说得不在点子上,别人会觉得我很傻。”
这样一来,我内心的想法就明确了,我不愿意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避免被别人排斥,同时也不想让自己被别人觉得很傻。
那为什么我会这么担心?是什么让我把发表不同意见和被排斥划上等号的?让我把说的不对和别人觉得傻划上等号的?
接下来就是第四栏:心里有一个重大的假设。
这个假设隐藏在不想要的行为背后,正是这个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谓的“好处”成立了。
这个假设是: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这种假设当然不会是空穴来风。它跟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笔者的母亲比较强势,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我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母亲的反馈就会比较大,久而久之,我就将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这个焦虑情绪,刻到了我的脑子里,变成了心理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不知道亲爱的读者是否能理解改变为什么很难发生了呢?因为,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不改变的好处,相比改变的不确定性,是在诱惑太大了,基于心理舒适区的理论,那还是不改变更加好。
那知道了原因,要如何改变呢?
首先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反问自己“万一发生了预想中最坏的情况,你的损失是什么?如果你改变了,你能获得什么?”让自己有个明确的数据对比。在中国,很多人的社会同一性是基于社会认同的,往往就将他人的看法看的特别重,其实没意义,出了公司门,谁会认识谁?
笔者就是想通了这一点,公事归公事,私事归私事,我在公事上基于正当的理由,去支持任何人。也可以拿着正当的理由,拒绝任何人。对于后勤来说,和气生财是个谬误,和气生财容易背锅才是真理。
其次,要以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的形式去完成你的改变。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如果你想要今天想通了,就从一个不敢沟通的人变成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的人,那是不现实的。因为目标越大,给你的压力就越大,你的驱动力就越弱。不是有句古话叫“知难而退”么?往往这个时候,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比如说,你可以尝试着将本周的目标制定为,每天找3个人聊天,聊5分钟以上。本周的会议上发言一次,发言时间不限等等。
最后,要做记录。这点很重要,这样你才能看到具体的进步,给到自己一个正反馈。
好了,说了这么多,那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
1、 提供什么服务决定着你日常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2、 凯根的四栏表可以帮助你了解你为什么不改变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你改变。
3、 将大目标分解为可测量的小目标,并通过记录看到进步,能帮助你坚持到改变成功。
如果感兴趣的,还请关注老许的博客哦,期待下一次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