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工作中的非介入式行为监管
2018-11-21 14:31
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近期暂无评论哦,赶紧抢沙发吧!~
行政大咖推荐
各位亲爱的读者,今天我们来讨论以下日常工作中,对工作伙伴的行为监管的问题。为了讨论这个问题,笔者参考了以下几本书《群体性孤独》、《上瘾》、《第二人生》及《虚拟化身》这几本书,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这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分别是:
1、 为什么自我中心化的员工越来越多
2、 如何利用观察者心理来执行非介入式的行为监管。
首先,我们来解释文中的一个概念,什么叫非介入式行为监管:这样的行为监管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人一直在跟进,通过心理威慑、心理暗示、心理联想等手段,避免一些行为发生的措施。
其次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伙伴会有哪些表现?(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哦)
l 有明显的手机依赖
l 微信群里面滔滔不绝,真实情况下缺不知道说什么
l 聊天的时候,多用“我以为,我认为”开头
l 即使明显他的观点有问题,也会认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l 口嗨无敌,操作零分
l 任你说上千百遍,我自按部就班不配合
先举个不太贴题的关于非介入式行为监管例子。市面上丢电瓶车的情况很多,那大家有观察过什么样的电瓶车容易丢,放在哪里的电瓶车容易丢么?根据官方的统计,越是脏的电瓶车越是容易丢,放在门卫室附近或者人流密集区域的电瓶车最不容易丢。那是为什么呢?越是干净的电瓶车,越是证明一直有人骑,有人关注。对于小偷而言,越是脏的电瓶车,其表示很少人骑,那就是给小偷一个暗示,我没人关注,赶快下手,如果读者中有骑电瓶车的小伙伴,赶快清理一下自己的电瓶车哦。那为什么停在门卫室及人流密集区域最不容易丢呢?小偷在行窃的时候,内心是高度恐慌的(个别高人除外,当然如果是高人,就不会来干偷电瓶车这类的事情了),生怕别人发现,自然要选择人少,僻静的地方下手啦,所以停在门卫室及人流密集区域的电瓶车一般很少有小偷会去下手偷。
接着,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自我中心化的员工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是70后或者80后的读者,大家是否记得在2010年之前,在电梯里面,大家很少长时间的低头看手机、在饭桌上也很少会光吃饭不聊天、在KTV里面不唱歌的时候,大家还会聊聊天。现在的话,地铁内大家都在安安静静的看手机,在电梯内还是在安安静静的看手机,吃饭的时候,人手一部手机不时发出各种笑容。在KTV里面不唱歌的主,现在也没有了交流,继续各玩各的手机。现在不是有句很经典的话么?“我和你最远的距离是,你我面对面坐着却各自玩着手机”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社交中近乎零交流的情况的呢?雪莉•特克尔(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 MIT 技术与自我研究项目主管,被《连线》杂志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重要研究成果:互联网固然让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加方便,但这种看似紧密的连接,实际上却加强了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远隔千里的人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却往往与近在咫尺的人越来越疏远。
因为有了互联网,手机给了一个奇妙的入口,不论我们身处何处,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立刻从现实中逃离,进入到虚拟世界之中,从而完成一次“精神隐身”。在虚拟世界中,你就是king,你就是主宰,你可以选择听你喜欢听的,看你喜欢看的,玩你喜欢玩的。对于看不过眼的事情,可以不用负任何责任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网上,你可能是一位博学的、幽默的,健谈的理想自我,但在现实中,面对实际的人际交往,往往张开嘴却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原本想要以幽默开头的沟通,搜肠刮肚找不出合适的词句来开头。想要和人平和交流,却很难演示眼神或手势中流露出的疏离感,让交流很难继续。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的微信里面有非常多的联系人,每天互相点赞也非常的频繁,但真的问起来,中间有几个能敞开心扉的,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寻求帮助的,一定不是在网络那头的人,而是现实中和你日常交往密切的家人,同事或朋友了。
从本质上来说,网络社交是一种弱连接(指的是互动频率较低、亲密程度较弱、互惠行动较少的社交关系),他们不同于现实社会中进行的厚重的,复杂的,层次交叠的社交会给你带来压力,网络社交最终是与正常的社交产生一种疏离感,从而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整个世界。
网络社交导致自我为中心的原因,可能还在于自我认同感方面。网络上有句经典的话,就是“我分享,故我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有些人很喜欢晒各种的旅游,各种美食,各种奢侈品,下面一大堆的点赞和赞美,我有这样的一位朋友,如果这天的点赞少了,她就会莫名的焦躁,是不是自己晒的东西过时了?还是P图出了问题呢?正常聚会的时候,也是聊不了2句话,就开始玩手机,一看不是刷微博回复就是刷朋友圈,现在还开始刷抖音。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喜欢分享东西到微博、朋友圈及抖音呢?她的回复很直接,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一个小职员,在家是个未出嫁的小姑娘,朋友圈子就一点点大,但在微博、朋友圈及抖音等网络分享媒体上,她拥有大把大把的拥护者、粉丝或同好,每天能收获大量的让人沉溺其中的正面反馈。从她手机的使用记录来看,每天平均至少有3个小时再刷各类分享媒体。上班时间也不例外。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能理解为什么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伙伴越来越多了么?笔者总结一下:
l 网络中的你可以成为理想的自己,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失去了社交的能力。
l 分享文化让你的网络社交变得简单,弱连接化且更容易获得虚幻的认同感,从而获得在现实中无法取得的心理安慰。
l 最终上述2点,让你陷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负面循环,即:网络越喧嚣,现实越孤独。
那我们既然了解了为什么会产生自我中心化的原因,那我们在日常要采用何种非介入式的监管应对这样的伙伴呢?是直接针对源头解决么?根据笔者的经验,那是没用的,千万不要意图去改变一个成年人根深蒂固的习惯。我们要迂回的去处理,正面刚上去只会受伤~~
笔者采用过以下几种措施:
l 会议室内放置一个手机回收箱:既然手机是虚拟世界的入口,开会的时候,大家都不想被打扰,但又不好意思主动说出让大家把手机放在一起的建议,那就让行政开口吧。根据不完全调查,放了回收箱的会议室,会议平均时长减少了20%哦。用过的都说好。
l 开放式货架处贴一个眼睛:开放式货架的货品购买全靠自觉,贴个眼睛,让人下意识有种被盯住的感觉,就能减少犯错的机会。根据供应商的反馈,自从贴了眼睛后,货品缺失率从15%下降到了5%左右。
l 健身房进门和出门处黏贴肌肉男/女照片:根据心理学,这样做可以有效提升锻炼的持久性及自觉的减少饭量哦。其思路来自于助推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相关书籍哦。
l 调查问卷中的默认选项设定:默认选项在行政问卷设计上的主要用途在于:满意度调查、员工需求调查及活动参与报名中。传统的问卷内的问题多是“决定满意/决定参加”(即默认参与调查的工作伙伴都不是潜在的参与者),我们采用的是“决定退出”问题(即默认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参与者),针对社团参加外部活动的报名调查来看,采用传统问题的调查问卷,一般只有不到20%的人会决定参加。而采用“决定退出”方式进行调查的话,参加率可以提高到55%。读者可能会觉得,我们是在忽悠,万一参加者后悔怎么办?首先我们不是忽悠,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引导的手段,其次人都有道德感和需要被认同的倾向,如果报名了最终没参加,会产生亏欠感,只要引导好了,这个对我们行政的工作有很大的好处。
l 男厕所小便池下方加一块大理石:如果只踩到一点大理石,人的本能会感觉不安全,于是会向前一步,这样的话,就能极大的减少尿液漏在外面的机会了。
l 自嘲型的行政人员工作宣传:自嘲不是自我嘲弄的意思。人际沟通的表达风格分为:自强型与自嘲型,自强型指的是光伟正,强调成功一面正向宣传。通过夸大自身的吸引力,专业水平和被信任感来提升权威性与影响力。自嘲型则是通过适当的自我贬低的方式来拉近与被影响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创造一种亲切感和平等感。举个简单的例子,完美无缺,永远正义的超人就是自强型宣传。X战警内的有各自小缺点,偶尔搞怪的X战警们就是自嘲型的宣传。笔者觉得行政是个高调做事,低调做人,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推动工作落地的部门,无疑自嘲型的宣传更加适合行政部。具体做法?(千万不要生套硬搬哦),笔者在日常沟通中很注意第三个建议原则,强调双赢。同时在沟通中,很少作为资源的所有人直接回绝需求让人难堪,注重对争议问题的私下沟通和协调。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冲突点,尽量用调侃的方式来处理,避免激化矛盾。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保持平等的对待大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气。
说了这么些,不知是否对大家有参考价值呢?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
1、 自我中心化是网络社交流行后的趋势
2、 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已经习惯了网络社交的人
3、 非介入的行政监管方式很多,通过心理威慑、心理暗示、心理联想等手段,行政可以在避免正面管教及重复低效工作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
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的话,欢迎加老许的微博。期待下一期的分享哦。